幼教網(wǎng)
全國站
您現(xiàn)在的位置:幼教 > 幼升小 > 幼升小銜接 > 正文

專家觀點:如何準備進入小學?

來源:幼教網(wǎng) 2010-09-26 18:32:09

說兩句

  并不是明天要上小學了,今天才開始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能力。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時間,有些是欲速則不達。本文將從興趣、習慣、知識等多個層面闡述了小學入學前的準備工作,值得家長朋友們參閱。

  從幼兒園大班畢業(yè)的孩子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了。這一時刻,對于孩子的一生,是一個重大的轉折和開始,對于家長,則充滿著欣慰與期望,孩子長大了,由幼兒步入童年,開始人一生中重要的學校生活階段。在入學前夕,我們家長能夠為孩子做點什么呢?

  我們應該估計到,孩子從幼兒園來到一個有嚴格紀律、課程比較多、需要較強獨立性和自覺性的學校中,前后環(huán)境會有顯著變化。孩子普遍會存在種種不適應現(xiàn)象。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幼兒園生活以游戲為主,學校生活以學習為主;另一個是幼兒園是保育和教育相結合的機構,而學校是教育和自學相結合的機構。幼兒園與學校的這些差別,在作息時間、學習內(nèi)容、教育方式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也就形成了差異。需要大人提前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使孩子健康地邁出走進小學的第一步。

  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下:

  一、激發(fā)孩子入學的強烈愿望,使孩子處于自信、渴望、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

  家長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讓孩子充滿向往地、滿懷自信地、愉快地開始小學生活。用各種方法去調(diào)動孩子的情感,因為教育必須撞擊孩子的心扉,碰擦出情感的火花,才能進入孩子的心田。

  比如:讓孩子產(chǎn)生做小學生的自豪與向往的感情。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舉行一個家庭的授書包儀式,為孩子的新起點祝福。

  在家可以開始給孩子布置一個安靜整潔的學習角,營造學習的氛圍。這里就是孩子看書、畫畫的地方。孩子學習時,家長不要打擾,讓孩子學會獨立地、集中精力地做事,不要再像幼兒園的孩子那樣,在沙發(fā)上,在爸媽的懷抱中看書,當然,每次時間不要持續(xù)過長,20分鐘最多半小時就行,因為孩子的注意力能夠集中的時間比較短。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在家中先體會一下成為小學生的新鮮感受。

  在家可以先教給孩子一點正確的坐姿,坐如鐘,要坐得端正,人們常說“坐有坐樣”。這不是為了束縛孩子,正確的坐姿有利于孩子骨骼的健康成長發(fā)育。學習背書包的正確姿勢,讓孩子有自己背書包的意識,現(xiàn)在的孩子,書包經(jīng)常背在家長肩上,我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這樣不能讓孩子自然地產(chǎn)生自己肩頭的那一分責任感。

  二、讓孩子產(chǎn)生“我要學習”的強烈愿望,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責任感

  家長在孩子入學前應把學習準備的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習興趣、培養(yǎng)良好習慣和學習能力上,應投入時間和孩子一起游戲、交談。通過各種途徑,讓孩子多看、多想、多說、多做,引導孩子進行細致的觀察、較長時間的記憶和復雜的思考,引導孩子動腦思考,動手操作。教孩子學會自己整理書包、抽屜和寫字臺等;教孩子把開了頭的事情堅持做完。但決不是提前學習小學的課程。

  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個性品質,主要包括:興趣、自信心、情感、意志品質等。應將孩子帶入社會、走進大自然,讓他們對千奇百怪的自然世界產(chǎn)生興趣;對身邊的事物產(chǎn)生興趣,帶他們到圖書館、博物館去,培養(yǎng)探索的興趣,以產(chǎn)生“我要學習”的強烈愿望。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一個挺聰明、挺能干的孩子,世界上有那么多有趣的知識,上學后自己就可以學習了,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

  還要讓孩子對學習的艱苦有充分的認識。讓孩子知道,小學學習不再像幼兒園那樣以游戲為主。做小學生就要有學習的責任感。老師帶領我們學的東西就要學會,不是玩玩就算了。家長可借助講故事、說寓言等形式,讓孩子明白學習是一件要付出努力的事,從而使孩子做好要認真、努力學習的思想準備。

  三、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能力

  我們的父母在孩子進入小學前常常希望提前教孩子寫字和計算,總想讓自己的孩子多做一些數(shù)學題,多寫幾個字,而不注意在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這樣的教育不是全面的,也不是正確的。一個孩子如果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中能表現(xiàn)出主動性和獨立性,遇事有積極想辦法的能力,那么他的這些個性和智力品質,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中一定會表現(xiàn)出來,化為一種學習的能力。

  在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能力方面,我想再分三點談談:

  1.學會自律,培養(yǎng)紀律觀念

  小學是有嚴格紀律的,要求孩子有較強的自律能力,在遵守校內(nèi)生活常規(guī),遵守課堂常規(guī)方面,要表現(xiàn)出主動性和自覺性。人們常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假如孩子不能學會自律,不但會影響孩子適應小學生活,而且會影響孩子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我們看到個別孩子入學后,表現(xiàn)散漫,比如不能遵守課堂常規(guī),想聽才聽,想說就說。在排隊、上下樓梯、體育活動中不能聽從老師的要求,給安全活動帶來影響,使他顯示出比其他小朋友表現(xiàn)要差一些。這樣的孩子,得到新同學認可的機會就少了,會影響孩子體驗集體生活的快樂,從而滋生出不自信的心理。再說,這樣的孩子,在課堂上,一般不能學會傾聽,學習效果會打折扣。從近期看,不能比較好地適應小學生活,從長遠看,會形成不好的學習習慣。反之,能夠主動遵守紀律的孩子,往往比較容易從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

  我看到一位家長在孩子入學前,和孩子一起做上學的游戲。媽媽先扮演老師,模仿上課的情景,媽媽講故事時,我看到孩子坐姿正確,聽得很認真,然后媽媽提問,孩子舉手要求回答,得到允許后,孩子響亮地回答。然后,他們又交換角色,媽媽還給孩子機會,讓孩子糾正媽媽的錯誤。孩子在游戲中,神情非常投入。

  家長不妨采用這一類方式,邀請孩子的小伙伴、鄰居家的小哥哥姐姐一起來做做這類游戲,模仿學校的紀律和禮儀,這樣來幫助孩子提前作好這方面的心理準備。

  2.加強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適應小學作息制度

  小學生在校時間比幼兒園長,并且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建議家長從現(xiàn)在起就幫助孩子調(diào)整生物鐘,以接近開學后的作息時間。

  比如,從現(xiàn)在起,要堅持早睡早起,計算好孩子應該到校的時間和起床的時間。要保證孩子有10小時睡眠。

  再比如,要培養(yǎng)時間觀念,做事動作要快,不要磨磨蹭蹭,訓練孩子起床后自己穿衣、洗漱、吃飯。晚上睡覺前自己整理書包,帶齊學習用品,自己洗腳、刷牙、睡覺。

  這些,孩子之間差異很大,有的孩子早上不能按時起床,或來不及吃早飯,或站在校門口,家長還在往孩子嘴里喂早點。有的孩子早上起來不是積極地自己做準備,而是向家長耍脾氣,這不滿意,那不滿意,好象上學不是他自己的事,磨蹭遲到了,又哭哭啼啼。

  我想訓練孩子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不但能夠幫助孩子迅速適應新的生活,而且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3.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主動性,友好、快樂地和周圍的人相處,適應集體生活

  每一所學校,都會給新報到入學的孩子營造一個溫暖、快樂的氣氛。有的孩子能夠迅速熟悉周圍的同學,有的能很快得到小朋友的喜歡,有的能友好地和小朋友做游戲,這樣的孩子適應性強,在新環(huán)境中,不會感到陌生、寂寞、或退縮。

  孩子的良好個性,還有待家長的長期培養(yǎng)。我們要給孩子一些結交小朋友的禮儀指導,鼓勵孩子大膽、主動認識新朋友,尊重別人,友愛地對待每一個小朋友。

  開學后,家長還要經(jīng)常和孩子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生活的感受,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孩子入學了,家長在欣慰的同時,肩頭也增加了一分沉甸甸的責任。如果家長幫助孩子做好了入學前的心理準備,孩子們一定能迅速地愛上小學的學習生活,做一個快樂的小學生。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shù)題

盡在奧數(shù)網(wǎng)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wǎng),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幼教網(wǎng)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熱點專題

  • 幼兒園教學課件:奇特的建筑
  • 幼兒教學課件:小魚的夢
  • 河頭幼兒園“幫水寶寶搬家”

[幼兒園英語課件]幼兒園英語課件:認識時間

[幼兒園英語課件]幼兒園英語課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資訊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擇校

幼升小指導

學區(qū)房

幼升小真題

重點小學

上海小學

廣州小學

深圳小學

成都小學

武漢小學

南京小學

北京一類幼兒園

海淀區(qū)幼兒園

西城區(qū)幼兒園

東城區(qū)幼兒園

朝陽區(qū)幼兒園

其他區(qū)幼兒園

幼兒園資訊

教師園地

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教案

教學論文

幼兒園課件

幼兒園教師心得

幼兒園評語

少兒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園必讀

潛能開發(fā)

藝術培養(yǎng)

家庭教育

兒童樂園

科普知識

圖書推薦

睡前故事

成語故事

童話故事

唐詩宋詞

孕育指南

時尚媽咪

健康寶貝

美食廚房

趣味數(shù)學

健康飲食

專家答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