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網
全國站
您現在的位置:幼教 > 幼兒園資源 > 幼兒園教師心得 > 正文

教師介入活動的時機把握

來源:來自網絡 2009-10-14 15:57:24

說兩句

  導讀:這是因為幼兒是生活在我們成人的包圍之中。生活在教師家長的庇護中,因此教師應解放思想,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介入,更不可因過度介入而影響和代替幼兒活動。

  在幼兒園日常教育活動中,常常出現一些情況會讓教師處于介入和不介入的兩難境地,在介入時機的選擇上往往也會出現不能適時介入或總是提早介入的情況。那么,教師在什么情況下需要介入?什么情況下不需要介入?現從列舉的四種情況來分析這些問題。

  1、當幼兒反復操作沒有進展時

  在現實世界中,幼兒滿眼都是有趣的事情,他們會以自己的方式來嘗試認識和理解這個世界。但由于幼兒的能力各不相同,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方式就會不同。比如在科學或數學操作活動中(或是角色游戲中),有的幼兒會出現重復性的行為。這些重復性行為在成人的眼中有時會被理解為缺乏創(chuàng)造性或是低效活動,這時教師就會忍不住對幼兒的行為加以阻止或者施與幫助。其實這是教師對幼兒學習能力的低估,是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和判斷幼兒。

  重復性行為是幼兒階段學習特點之一,也是幼兒內心情感的宣泄和體驗的重要途徑,幼兒在這種重復中積累著動作的經驗,感受著自己的快樂,獲得自我意識,形成自我概念。教師在面對幼兒的重復性行為時,不要急于介入,而是要仔細觀察,“以靜觀動”,先了解幼兒的行為原因。幼兒的學習遵循著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常常需要通過反復的嘗試、操作獲得相關的經驗。教師只有通過耐心細致地觀察和分析,加入到幼兒的探索過程中,成為幼兒探索發(fā)現過程的觀察者和參與者,才能走進他們的世界,真正了解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有效的指導。在這樣的活動中,教師不是一個教導者而是一個促進者,要善于等待,允許幼兒有反復操作的過程。當幼兒有“球”(問題)拋向自己,或是幼兒一直無法前行時。教師應以適當的方式去接,并以適當的方式把“球”拋回給孩子,在“接”和“拋”的過程中不露痕跡地促進幼兒發(fā)展。

  2、當幼兒遇到困難或出現認知偏差時

  幼兒通過活動積累經驗,獲得認知的提升。當然在進行活動時,幼兒所獲取的既有正確的認知也有錯誤的認知,例如在“怎樣讓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假設:“把石頭壓在上面”或“用重的磁鐵壓住它”,然后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結果幼兒發(fā)現石頭會滾動,根本壓不住。這時,幼兒又想了一個辦法即“用膠帶把石頭綁在泡沫板上”并進行實驗,結果泡沫板還是會浮起來……當幼兒在這個活動中再次遇到困難,陷入困境時,此時教師往往就會受“怕幼兒不會”的思維影響而急于為幼兒提供幫助,于是教師提出了:“那再加幾塊大石頭”。結果實驗成功了。就在幼兒離成功(放上很重的石頭可以讓泡沫板沉到水里)只有一步之遙時,正是教師的這種幫助,打破幼兒探索的氛圍,使幼兒失去繼續(xù)進行活動的興趣從而造成活動的中斷。

  幼兒的探索興趣無窮無盡,他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于解決的困難,教師這時要“學會等待”。只有當幼兒的探索興趣即將消失時,教師的干預才是積極的。在教學或是游戲中,教師如果不耐心等待。過早介入幼兒的活動,就可能導致幼兒原本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活動因一個標準答案的出現而告終。面對幼兒的困境,教師需了解幼兒的困難之所在。適時介入但不是急于給出問題的答案,而是要通過投放材料或是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為幼兒搭起認知的橋梁,幫助幼兒自己解決問題。剛才的例子中,實際上是科學研究中解決問題所經歷的過程: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進行實驗——再提出假設——進行實驗——得出結論。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做事的條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幼兒學會用科學的步驟來探究和解決問題。

  3、當幼兒之間沖突出現時

  許多幼兒到了幼兒園后。才真正有了與同齡伙伴進行交往交流的活動。幼兒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會發(fā)生沖突,比如在游戲活動中會出現都要做娃娃家的媽媽或者是爭搶新玩具的現象。一旦出現此類事件。有些教師會擔心幼兒不能很好解決而馬上介入,進行阻止和規(guī)勸,這就使幼兒喪失了一次自己解決沖突、體驗情緒、達成理解的機會,甚至會造成幼兒社會化過程中某些方面的缺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只是冷靜觀察和等待幼兒解決問題是很不夠的,而應該在等待的過程中,不急于判斷,留給幼兒更多的真實的交際空間,同時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給予不同的幫助和支持,使幼兒在沖突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嘗試自己解決問題。

  4、當幼兒不遵守某些規(guī)則時

  幼兒在幼兒園里不遵守規(guī)則的狀況時有發(fā)生,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幼兒正處于一個對世界認識和探索的階段,對許多事情都充滿好奇,同時自我約束能力又十分有限。面對幼兒出現的一些行為,許多教師會依據心中早有的好壞標準去判斷,予以制止或批評。例如幼兒園教室里的鋼琴。一般規(guī)定不讓幼兒亂動,但有的幼兒還是會抓準時機去動一動,彈出點聲響。教師此時如果去制止或批評,可能就會扼殺幼兒今后探索世界的勇氣,或者打消對音樂的興趣。規(guī)矩往往是成人思維的產物,體現的是成人世界的認識。當然,如果發(fā)生危險情況,教師必須立即介入。

  面對幼兒不同形式的違規(guī),我們需要的是冷靜和分析,只有在觀察分析之后。才能作出理性的判斷。教師出現不恰當的介入,體現了積存于教師身上的一些不自知的教育定勢,教師往往會按成人思維和常規(guī)思維去處理問題,出于“想把工作做好”和“怕出問題”的矛盾心理,就會出現急于介入而忽略了等待幼兒成長的現象。當然幼兒在幼兒園中會發(fā)生和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有些情況也是需要教師的介入,但教師的介入既不要打斷和主宰幼兒做法,又應在幼兒需要時給予適當的幫助。介入的時機,要根據觀察結果而定,介入之前,教師要預計介入可能帶來的后果是什么,介入后要能適時促進幼兒發(fā)展。這需要教師睿智,也需要教師能走進幼兒的心靈,知道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想象和如何表達的。

  把握好介入的時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修課。如果在教學和游戲中,出現了這幾種情形,比如:當幼兒對自己所進行的活動或游戲中并不投入時;當幼兒將活動或游戲情節(jié)延續(xù)下去有困難時;當幼兒進行想象或虛構的游戲時,一再重復自己玩過的情節(jié)或是難以與其他同伴一起相處進行活動時等等,教師都可以適時介入。而當幼兒遇到以下情況時,比如:在活動或游戲中有不安全的傾向,出現過激行為時;在活動或游戲中因遇到困難、糾紛,難以實現自己的愿望,主動尋求教師幫助時,教師也有必要介入。

  在教師感覺到自己在干擾幼兒或是以為介入活動是對幼兒負責任時,當教師感覺到有心事或太勞累,無心參與幼兒活動,從中不能感受到樂趣時,教師最好不要介入。給幼兒教師真正松綁,就是給幼兒真正的尊重和解放。給幼兒教師減負,使他們走出被動應付的困境,自覺進入對幼兒的觀察與了解,從而形成對自己教育行為的不斷反思。在這種反思中,他們才能體嘗到與幼兒交往的快樂,才能體驗到他們自己工作的激情。

  在《孩子的一百種語言》一書中,馬拉古茲的“其實有一百”這首詩大家都讀過。它告訴我們“孩子,是由一百組成的,孩子有一百種語言,一百個念頭,一百種思考方式(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種”。這是因為幼兒是生活在我們成人的包圍之中。生活在教師家長的庇護中,因此教師應解放思想,盡可能減少不必要的介入,更不可因過度介入而影響和代替幼兒活動。

  相關推薦:

小升初試題、期中期末題、小學奧數題

盡在奧數網公眾號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移動設備訪問幼教網,幼兒教育我們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幼教網微信
    gh_5735a1f9f07c

  •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熱點專題

  • 幼兒園教學課件:奇特的建筑
  • 幼兒教學課件:小魚的夢
  • 河頭幼兒園“幫水寶寶搬家”

[幼兒園英語課件]幼兒園英語課件:認識時間

[幼兒園英語課件]幼兒園英語課件:A Apple

幼升小

幼升小資訊

幼升小政策

幼升小擇校

幼升小指導

學區(qū)房

幼升小真題

重點小學

上海小學

廣州小學

深圳小學

成都小學

武漢小學

南京小學

北京一類幼兒園

海淀區(qū)幼兒園

西城區(qū)幼兒園

東城區(qū)幼兒園

朝陽區(qū)幼兒園

其他區(qū)幼兒園

幼兒園資訊

教師園地

幼兒園說課稿

幼兒園教案

教學論文

幼兒園課件

幼兒園教師心得

幼兒園評語

少兒教育

胎教

早期教育

入園必讀

潛能開發(fā)

藝術培養(yǎng)

家庭教育

兒童樂園

科普知識

圖書推薦

睡前故事

成語故事

童話故事

唐詩宋詞

孕育指南

時尚媽咪

健康寶貝

美食廚房

趣味數學

健康飲食

專家答疑

-->